迎接采埃孚百年纪念,让品牌故事还原采埃孚的传奇经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采埃孚的业务方向发生了巨变。如同我们上周说到的,工厂的产能大部分用于生产军用产品。就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1940年采埃孚迎来了它的25周年纪念。公司通过向员工发放周年奖金与他们分享公司收益。至当年年底,采埃孚共有约5300名员工,年度销售额超过5千万帝国马克。
随着公司经营的不断扩张,1941年,腓特烈斯哈芬(Friedrichshafen)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来自军方不断增长的需求,公司必须兴建其他的工厂。出于经济和政治的考虑,生产基地不再只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城市,新工厂快速建成并投入生产。
1942年,采埃孚更是在法国阿尔萨斯的斯克雷茨塔(Schlettstadt)取得了土地并将转向产品转移到这里进行生产。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状况,保护生产场地和设备免遭空袭,工厂经理Werner Diedrich先生在离工厂20公里远的地方建设了备用工厂。
同年,大量俄国和荷兰工人来到腓特烈斯哈芬。由于兵役而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因这部分被放逐并强迫工作的国外劳工而得到了缓解,同时生产需求也达到了高峰。在采埃孚的所有工厂内都有这些劳工的身影。这些工人的数量持续增加,并于二战结束时达到约2800人。
到1943年,军方对变速器,特别是坦克变速器的需求剧增。采埃孚不得不服从安排,为一家建于帕骚(Passau)的新工厂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力,来保障军方的需求。随着战势的发展,盟军加强了对德国的空袭--1944年4月28日夜间,在盟军空袭中,采埃孚在腓特烈斯哈芬的主要工厂被摧毁80%,空袭造成的弹坑在地图中仍有记录。
随后,盟军对腓特烈斯哈芬的军工业进行了11次的空袭,持续的空袭使得采埃孚在当地的产能几乎消失殆尽,大部分的产品转移去位于其他城市的工厂生产。同时采埃孚还在多地建立了大量的备用工厂。这些工厂一直持续生产至二战后几个月。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欧洲大陆已是满目疮痍。早在4月29日,法国军队便已控制了腓特烈斯哈芬的工厂,尽管这些工厂几乎已经在空袭中变得面目全非。所幸的是,采埃孚在其他几处的工厂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并在相继被盟军接收后,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并陆续恢复修理和保养业务。采埃孚各个工厂重启原有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会议,以利于公司的运作。
1946年,正当公司业务有所恢复时,法占区当局通过了一项要求齐柏林集团完全拆分的决议。齐柏林飞艇制造有限公司(Luftschiffbau Zeppelin GmbH)拥有采埃孚公司主要股权,它的拆分消失带来的股权空缺所导致的采埃孚法律地位问题成为持续争论和纠纷的焦点。
1947年3月1日。联邦政府根据私有化法律,解散齐柏林基金会并将其变更为法人,问题得以解决。该法令确认齐柏林基金会的资金被转移给腓特烈斯哈芬市,采埃孚终于得以恢复其应有的法律地位。当然,在此期间公司生产的恢复及重建工作并未停止。
采埃孚在1940年代里所遭受的变故,是遭受二战重创的德国的一个缩影。不过,采埃孚的管理层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变故而怨天尤人,相反更积极的汇同工人代表一道为恢复和提高采埃孚的业务做着积极的努力。这些努力获得的终成果是,采埃孚在1949年底已经将公司的销售额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