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采埃孚百年纪念,让品牌故事还原采埃孚的传奇经历。
上世纪50年代,是战后德国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时期,仅十年国民收入就增长了1.7倍。在战争的废墟上,德国重建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被誉为奇迹的经济腾飞。而采埃孚在50年代初期通过不断重建合并和完善制度得以快速发展。
1955年采埃孚旗下所有工厂均呈良性发展,销售额比1954年增长近40%。除了本地销售,法国、奥地利和一些低地国家成为采埃孚出口贸易的大客户。
快速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新厂房和附属建筑也拔地而起,其中主厂区的Soden伯爵餐厅为特别——这是采埃孚战后第一栋不用于生产的新建筑。
作为传统的汽车强国,德国在1956年生产了超过100万辆汽车,1957年国内汽车总产量同比增加了142%。迅猛的产业发展带来的是劳动力的匮乏,采埃孚也面临这个问题。由于成功地与主要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对熟练工人需求巨大,为此,采埃孚对学徒培训予以高度重视,每年在各地工厂都会培训约325名学徒。
1957年采埃孚与美国洛克维尔-标准公司签署车轴再生产和销售的“生产-销售-许可协议”。协议约定,采埃孚获准生产该公司的车轴并在欧洲市场销售。自此,客户可以从采埃孚采购到转向系统,变速器和车轴产品。
由于新的德国道路交通法可能会对卡车的载重和长度做出新的规定,卡车市场陷入停滞阶段,采埃孚的销售总额受其影响略有下降。
1958年8月15日采埃孚巴西分公司在南圣卡埃塔诺成立,成为采埃孚在欧洲大陆以外的第一家工厂。该公司主要为机动车辆和拖拉机制造商提供变速器和齿轮。
1959年,随着欧洲新的卡车载重和长度标准引发的行业繁荣,采埃孚的订单数量和销售额随之增加,员工数量首次超过1万人。
从1950年起,采埃孚的出口销售占比不断提升。1950年出口仅占销售总额不到1%,1957年则已经上升到30%。
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这是否会为采埃孚带来新一轮的业绩增长旋风?下一期,我们将一同领略采埃孚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际化进程。